海峡联合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举办第四十七期严家显科学论坛
发布时间 :2024-01-16 作者: 浏览次数:238


1月12日上午,第四十七期严家显科学论坛在未来学术报告厅举办,厦门大学李庆顺教授、黄烯教授、欧阳鑫昊教授应邀做主题报告。论坛活动由徐通达教授主持,全校百余名师生参加。

李庆顺教授做了关于“mRNA选择性多聚腺苷化在植物发育与环境胁迫响应中的作用”的主题报告。李庆顺教授的研究揭示了拟南芥的遗传分析中植物多聚腺苷化因子功能的多面性,以及植物可以通过选择性多聚腺苷化、表观遗传修饰影响发育、响应内外环境挑战。他以水稻为例,通过计算生物学算法分析RNA-seq数据,探索APA在水稻发育和环境响应中的作用,并研究了相关基因的选择性多聚腺苷化对水稻生物学的潜在意义。他指出,共转录调控是植物响应、精准调整基因表达以适应环境的重要途径。


李庆顺教授作报告

黄烯教授报告题目为“植物应答与适应紫外光的分子机制”。地球臭氧层空洞导致UV-B辐射增强现象,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都带来了深远影响。植物对UV-B光尤为敏感,适量的UV-B光照射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形态建成,帮助其适应辐射胁迫。黄烯教授详细介绍了UV-B光受体被激活后进入细胞核与光形态建成核心抑制因子COP1一起正调控植物的光形态建成。其团队发现UVR8的负调控因子RUP1RUP2UV-B光诱导,可以抑制光形态建成促进因子HY5,而该过程又受到COP1的负调控。还发现了细胞核内UVR8与多个转录因子共同调控基因表达,从而调控子叶发育和胁迫适应的分子机制。

黄烯教授作报告

欧阳鑫昊教授作了仰望星空 守望稻田——水稻纬度适应性的机理与应用”的主题报告。欧阳鑫昊教授的研究结合中国传统节气,探索光周期的规律,进而讨论水稻引种及耕作制度的优化,即水稻的纬度适应性选择。利用多间全人工光的智能气候室,欧阳鑫昊教授团队建立了基于日长识别系统的纬度适应性模拟器,利用该模拟器建立基因型与日长识别方式的内在联系,发现水稻感光性核心基因DTH8Hd1Ghd7DTH7的变异可以改变水稻日长识别方式。


欧阳鑫昊教授作报告

在交流环节中,三位教授和与会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释疑,现场气氛热烈。与会听众均表示受益匪浅。

李庆顺,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重点岗位教授,主要从事植物基因表达转录后调控及其与环境响应、适应性的关系,特别在转录组调控方面的机理机制研究取得一系列开拓性的成果,为揭示植物mRNA多聚腺苷化形成及调控的生化、分子机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PNAS-USA、Genome Research、Plant Cell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30多篇。

黄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围绕光控发育与光能利用,系统揭示紫外光信号调控植物生长与防御的分子机制,在模式生物与重要作物中发展不可见光控应用,获多项国家专利授权。

欧阳鑫昊,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市植物遗传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聚焦作物适应性育种的“卡脖子”问题,系统开展纬度适应性改良的机理研究、技术创新和品种选育,近年来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3篇,SCI总被引10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