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发布时间 :2024-09-10 作者: 浏览次数:672


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98日在北京举行,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海峡联合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始建于2012年,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瞄准生物学和现代农业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引育机制,坚持科教融合、学科交叉,推动科研反哺教学,以科技创新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现拥有9大研究中心、39个科研团队,具有博士以上学位教师86人,平均年龄38岁,80%以上的课题组负责人获得过省级以上人才称号;有生物育种和生物安全2个交叉学科、1个农业人工智能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生物育种科学、智慧农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4个本科专业,在校生1048人。是学校“人才特区”和“创新高地”,被《光明日报》誉为“校园‘硅谷’”。


构建科技创新高地聚焦强国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力量

发力基础研究优势,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学院以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为导向,充分发挥植物学基础研究的科研优势,协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逐渐在植物科学领域崭露头角,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以第一单位或者通讯作者单位在CellNatureScience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在福建省属高校和全国农业省属院校中率先实现CNS零的突破和大满贯,主持含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共200余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累计近4亿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高水平科技服务乡村振兴。学院以服务福建千亿产业为导向,引导师生勇担时代责任,在三农一线显身手、做贡献。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廖红领衔“教师、学生、农业企业主和农民”四位一体的科技特派员团队,持续巩固和拓展“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的科技帮扶模式,创建了武夷山套作特种绿肥等茶园土壤环境优化技术,形成了平和蜜柚园绿色生态种植模式,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模式获得习近平总书记肯定。1个科技小院荣获中国农技协“十佳科技小院”称号,2个科技小院入选教育部办公厅等三部门首批支持建设单位,1个科技小院入选第六批“福建省科协科技小院”。


实施人才强院战略聚焦强国战略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创新人才引育机制,唱好引凤来栖山海经。学院全方位打造开放多元的人才引育体系,赋予研究中心相对独立的用人权、技术路线决策权、资源调度权,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联合设立“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深入实施“培青计划”,让人才有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动。学院现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13人、长江学者7人、国家杰青3人、国家优青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打造人才成长沃土,打好引凤筑巢组合拳。学院优化重点培育对象遴选和保障机制,畅通人才职称聘任绿色通道,完善人才协议工资制,鼓励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形成了一支在全国范围内植物学研究实力领先的创新团队,拥有一批具有国内外一定影响力的青年领军人才。涌现出党的十九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廖红教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秦源教授,全球植物科学“新星”奖、“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徐通达教授等先进典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强国战略培育未来拔尖人才

健全体制机制,培养交叉型未来农林科技人才。学院扎实推进新农科、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实施“创新研究群体+专业系”的教学组织模式,以研究性学习为特色,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打造“学院+书院+研究院”三位一体育人体系,通过求真书院讲坛、严家显科学论坛、学生科研等教学改革,构筑通专结合的三全育人体系。积极推动专业和学科实质性交叉合作,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研究型、复合型人才。突出重点难点,推动国家级人才领衔教育教学。学院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优势,推动科研反哺教学,依托大平台、大团队、大任务带队伍、抓建设,组建由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专家领衔的教授团队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通过编写教材、建设优质课程、吸纳本科生提早进入实验室等路径,将学院人才资源、科技资源转化为教育教育资源。长江学者讲席教授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领衔推进建设《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双语、在线课程12门,编写《合成生物学》等教材5部。